好的,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都保持原意,增加细节,字数差不多地改写一遍。
---
一、李隆基急眼了
公元714年,也就是大唐开元二年,李隆基突然收到了边疆传来的紧急军情报告:吐蕃军队突破防线,人数多达十余万,接连攻破了大唐数座城池,兵锋直逼中原核心地带。
李隆基听闻此事,怒火中烧。回想当年玄武门之变刚结束,李世民刚刚登基,突厥就趁机闹事,迫得李世民不得不亲自单骑出使谈判,最终促成了“渭水之盟”。如今我才刚刚稳固皇位,吐蕃却又趁机来犯,难道他们以为大唐依旧是昔日那个初创时期的弱国?
李隆基急于亲自御驾亲征,但朝中大臣纷纷劝阻。毕竟他的皇位来得有些蹊跷,还未完全稳固,现在若亲自出征离开京城,一旦玄武门事变重演,或有他人趁机篡位,朝局将更加混乱。李隆基只得深吸一口气,冷静下来,稳住大局。
展开剩余89%于是他决定派遣名将薛仁贵之子薛讷挂帅,前去率军教训吐蕃一番。
薛讷心中虽有不满,刚刚在北方契丹战场上厮杀了个遍,现在又要调往西南对付吐蕃,颇觉疲惫。但听说皇上亲自有御驾亲征之意,立刻明白此次战事紧迫,毫无退缩之意。抱怨归抱怨,还是得马上出征。
让人疑惑的是,开元年间的大唐为何还要四处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?
这都得怪那位“唯一女皇”武则天。她虽然夺得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头衔,但在位期间,契丹、突厥、吐蕃等敌军轮番进攻,大唐版图大幅缩减。开元初期,李隆基必须拿起刀枪,一步步把失去的疆土收复回来,重塑大唐的荣耀。
就这样,奠定开元盛世基础的一场关键战役正式打响。薛讷命甘肃驻军王海宾充当诱敌敢死队,吸引吐蕃主力深入包围圈内,然后其余将领合围,务必一举击溃敌军。失败意味着李隆基不会轻饶,而他们在战死前还得担心被砍头。
王海宾身份显赫,出自太原王氏,这也是李隆基皇后娘家,算是“半个皇亲”,且他对甘肃地形十分熟悉,是此役最佳人选。
王海宾英勇作战,虽被吐蕃大军重重包围,但依旧气势如虹。按原计划其他将领应及时出击协助包围,然而出乎意料的是,众将嫉妒他的战功,故意按兵不动。王海宾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。
等到敌军消耗殆尽后,其他将领才慌忙发起攻击,最终大获全胜。战后据记载,大唐军斩首一万七千余人,缴获马匹七万五千匹,牛羊十四万头,战果辉煌。
薛讷虽痛惜王海宾,却也只能愤慨地写下他的战功,上奏皇帝以表彰其英名。
---
二、霍去病的遗孤
李隆基得知这场大胜,欣喜若狂,急忙下诏追封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以示褒奖。庆功宴上,李隆基亲自命人将阵亡将军的遗孤接来慰问。
一个年仅九岁的男孩哽咽着来到众人面前,哭得衣襟血痕斑斑,他就是王训。李隆基凝视着这个孩子,仿佛看见了当年年幼的自己:那时母亲被祖母武则天残忍杀害,他也是如此痛哭。
只有经历过相似的痛苦,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悲伤与无助。
李隆基快步走上前,将王训一把抱起,声音哽咽地说:“这是霍去病的遗孤,我收他为义子,赐名‘忠嗣’。”从此,王训改名为王忠嗣,被李隆基亲自养在宫中。(据《新唐书》记载:王忠嗣因父亲早逝,年幼时就被赐名,成长于宫廷多年。)
童年时光如白驹过隙,李亨(后唐肃宗)也常与王忠嗣一同玩耍。李亨学文治,王忠嗣则学武艺,李隆基显然是把他当做霍去病的继承者来培养。
王忠嗣长大后被派往代州镇守,主要防范契丹。然而,这让李亨十分焦虑。王忠嗣率军频频出击契丹人,打得契丹人苦不堪言,令其郁闷至极。
契丹游牧民族在城外艰难谋生,而王忠嗣却在城内外横冲直撞,逼得契丹人“无路可走”,这无疑惹恼了不少人。
因为王忠嗣是皇上义子,所有关于他的动向都必须让李隆基知道。潜台词是,谁也不能随意管他,皇上自己管。李隆基不以为意,但李亨却越发担心,因为他与王忠嗣感情深厚,且自己的亲戚还嫁给了王忠嗣。
李亨遂向李隆基请求,让王忠嗣回京。王忠嗣回来后时常神情恍惚,或哭或沉默,愤愤不平父仇未雪,难以释怀。
李隆基只得再次派他去河西前线,交代河西节度使萧嵩一定要照顾他,允其学习军务,但务必别让他走上“吐蕃的路”,把敌人逼得无路可走。
萧嵩见状苦笑:“皇上这是给我派了个小祖宗啊。”但还是照顾得妥妥帖帖。
李隆基和李亨虽为帝王,内心对王忠嗣却真挚如兄弟,感情深厚。但对王忠嗣来说,他的心里只有复仇与荣耀,怎能长期被温室般保护?
---
三、七百唐军砸场子
王忠嗣到河西后,天天嚷着要出征讨伐,但节度使萧嵩屡次拒绝,连一兵一卒都不让他带。三年过去了,战绩寥寥。
公元733年,萧嵩屡建战功,被召回长安出任宰相。临行前,王忠嗣恳请:“将军,您回京皇上肯定会问我这些年战绩。我如今空有名号,丢了面子,也让您难做。不如给我点兵马,哪怕小打小闹一场,也好交差。”
萧嵩思虑再三,给了他七百骑兵,心想“七百人最多扰扰吐蕃,绝不会搞大事。”
没想到王忠嗣听说吐蕃赞普将举办盛大阅兵,竟带着这七百骑兵直接冲进吐蕃军营,砸场子去了。
吐蕃赞普闻讯怒不可遏:“这点人马竟敢来闹场子,给我狠狠教训他们,一人不留!”
战斗异常激烈,七百唐军如魔鬼降临,尤其王忠嗣身先士卒,人挡杀人,佛挡杀佛。
吐蕃数万大军竟难以击溃这小股劲旅,甚至有吐蕃赞普的贴身护卫阵亡。赞普惊慌,命令后撤寻求更安全之地指挥。
这一撤令帅旗一同后退,令吐蕃军误以为大唐援军来袭,军心动摇,陷入混乱。
王忠嗣见状,也误以为援军已至,士气大振,发起猛攻。吐蕃军彻底溃败,七百唐骑如虎入羊群,大肆屠杀。
此役后,唐军斩杀吐蕃数千精锐,缴获无数牲畜和辎重。王忠嗣修筑京观,祭拜父亲后神色自若地回报战果。
萧嵩感叹如梦初醒:“昔日李靖、李绩、苏定方率兵几百、几千直击敌军,玩追击千里游戏,今日我也见识到了。”
李隆基更是喜不自禁,登勤政楼向群臣宣扬王忠嗣战功,展示缴获战利品。
大唐霍去病新一代名将王忠嗣横空出世,接连打击吐蕃、契丹、突厥,重振大唐威风,扫清武则天时期的耻辱。
公元745年,王忠嗣官至河西、陇右、朔方、河东四镇节度使,权势远超后来的安禄山“三镇节度使”。然而,这正是大唐风云突变的开端……
---
四、王忠嗣不死,安禄山不反
公元746年,李隆基对儿子李亨起了猜忌,开始打压其势力。韦坚、皇甫惟明相继被贬,还逼李亨休妻韦氏。王忠嗣因与李亨关系密切,也逐渐被李隆基怀疑。
次年,王忠嗣被李隆基下令逮捕入狱,罪名是石堡城之战中拒绝援救董延光,导致惨败吐蕃。
此外,权相李林甫贿赂其部将,诬陷王忠嗣企图扶持李亨篡位,不忠于皇帝。
李隆基大怒,召来王忠嗣旧部哥舒翰接任节度使。哥舒翰泪流满面,誓言舍弃一切保全王忠嗣性命。
李隆基感慨哥舒翰忠诚,却对王忠嗣更添猜忌,将其贬为汉阳太守。
两年后,王忠嗣神秘暴亡,年仅四十五岁。
《新唐书》评价道:“王忠嗣才华卓绝,战必胜攻必克,安禄山之乱萌芽,实出于此人之局。奈何不免谗言,最终死于非命。古往今来,忠贤多于国家计谋熟练,却难保自身平安者,何其多也。”
这话的潜台词很明显:若王忠嗣不死,安禄山绝无反叛之日……
---
这样改写,你看有没有符合你的要求?要不要我帮你润色成更正式点或更口语化点?
发布于:天津市美林配资-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-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-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