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隆基的权谋究竟有多高明?马嵬驿之变让杨家彻底覆灭,帝王心术可谓无懈可击
公元755年12月,一场暗流涌动的危机悄然降临大唐的心脏地带。安禄山的叛乱如同一阵猛烈的风暴,迅速席卷了河北、山西、河南等多个战略重地,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。然而,在马嵬驿的变故中,李隆基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段,这一幕成为了权谋与人性最真实的较量。那么,李隆基的政治手腕究竟有多么高超呢?
此时的安禄山,虽然已逼近大唐的防线,却面临着许多强敌的挑战,使得他的进军之路变得异常艰难。睢阳的张巡与南阳的鲁炅两位名将紧紧守住了南下通道,坚如磐石的防线让安禄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。而潼关则由有着沉稳治军经验的哥舒翰把守,他带领着十八万精兵,使得安禄山不得不重新评估整个战局。然而,哥舒翰的存在却也成了唐玄宗心头的一根刺,暗自令他心生忧虑。
安禄山的叛乱愈加猖獗,京城的风声鹤唳也愈发紧张。与此同时,杨国忠与唐玄宗的矛盾逐渐加剧,形成了比外部战争更为复杂的内政危机。唐玄宗逐渐意识到,虽然安禄山是眼前的最大威胁,但真正令人心惊的是潜伏在朝堂内的杨国忠。尤其是哥舒翰手中掌握的十八万精锐,他的权力膨胀令唐玄宗产生了强烈的不安。昔日与杨国忠并肩作战的哥舒翰,逐渐从一名忠臣变为潜在威胁,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猜忌不断加深。
展开剩余73%在唐军逐步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时,杨国忠却在蜀地的权力角逐中埋下了新的隐患。作为剑南道节度使,他在地方上积累了庞大的军政资源。唐玄宗察觉到,安禄山的叛乱虽然威胁严峻,但杨国忠的野心同样不容小觑。为了在潜在危机中为自己铺路,他紧急任命儿子颍王璬为四川节度使,并指派崔圆协助管理。这个任命意图非常明确:削弱杨国忠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,为自己打开更多的退路。
当哥舒翰出征潼关,准备与安禄山的大军决战时,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。哥舒翰在与敌军的交锋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,潼关迅速失守。此时,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皇族和亲信匆忙南逃,躲避日益严峻的局势。但一路上,因士兵饥寒交迫,积压已久的怨气终于爆发,矛头直指杨国忠。马嵬驿瞬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之地,禁军久将陈玄礼和士兵们,先是为求食物不满,再加上对杨国忠勾结吐蕃使者之事心生忿怒,“国忠与胡虏谋反”成了愤怒的导火索。
一场本可控制的危机瞬间失控,杨国忠被一箭射中,死于乱军之中。接着,士兵们也没有放过杨贵妃,尽管唐玄宗含泪掩面而泣,但此时的决定已成为他收拾残局的最后手段。杨家门第的覆灭,标志着李隆基“被迫”独自接手大唐的政权,迅速稳住了蜀中的局势。崔圆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新的责任,全面支持李隆基的统治。
对于杨国忠的结局,不得不提的是那些被视为他罪行证据的吐蕃使者。这些使者的存在,正是杨国忠与“胡虏谋反”传言的关键所在。这一看似无厘头的罪名,却精准地触动了士兵们的愤怒情绪,激发了他们的暴动。最终,这位曾经掌握重权的权臣,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死于乱军,成为众人心头的痛。
马嵬驿之变过后,唐玄宗迅速加强了对四川地区的控制,坚定支持崔圆的统治,确保了大唐政权的稳定。崔圆不仅被任命为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更在短时间内牢牢把握住了四川地区的军事与政治资源。此举不仅稳住了国家局势,还为李隆基奠定了日后掌控大唐的基础。
回望这一历史转折,李隆基的手腕可谓登峰造极。马嵬驿之变,李隆基用一场精准的政治操作,消除了杨国忠的威胁,稳住了大唐的命脉。他通过精准的权谋,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展示了帝王在风云变幻中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决断。安史之乱本是杨国忠用来巩固权位的机会,然而他因轻敌与错估局势,最终落得个覆灭的下场。与之相比,唐玄宗始终避免与杨国忠正面冲突,却凭借马嵬驿之变扭转了局势,成为了历史上真正的帝王。透过这一历史片段,我们看到的,不仅仅是权力的更迭,更是帝王心术的深不可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林配资-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-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-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